
說實在,很少有國片我願意多看幾遍,幾年前一直被吹捧的台灣新電影,一直有個問題,那些故事太「苦」了,而那些「內容」已經不那麼吸引人了,和我的年代已經沒什麼關係。我不是不願意看,而是真的不想看髒髒的場景,辛苦的貧窮父母和破爛的鄉下房子、擁擠混亂的台北市,加上濃濃的省籍衝突。說真的,那些事情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,我從小到大分不出來誰是客家人,必須要很勉強才找得到外省人,更不要再跟我聊白色恐怖了,畢竟蔣經國死的時候,我才一歲。
我很高興「海角七號」用一種嶄新的方式,切入台灣的過去,也很喜歡「艋舺」換成偶像臉蛋的演員,詮釋底層社會的幫派械鬥,至少我找得到進電影院的理由:帥哥美女、厲害的場景和場面調度,甚至是欣賞導演風格,至少我看到千篇一律的敘事角度,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思維。「創新」本來就是傳播產業很重要的一環,從事影視產業的洋人,也不是個個身懷絕技,至少他們挑戰讓自己盡可能與眾不同。如果有興趣觀察香港電影,他們的創作也沒有想太多,再怎麼不合理,觀眾還不是隨便就買單了(當然能不能名流青史也要看內容好不好),所以主要還是看創作者,是不是真的「有話要說」。

電影「20 30 40」敘事方式非常好萊塢,節奏明快清楚,就像電影台常播出的都會電影,如:「好孕臨門」(Knocked Up)、「先生你哪位」(What's Your Number)或者早期一點的電影「克拉瑪對克拉瑪」(Kramer Vs. Kramer)。從電影的每個地方都看得出來,導演內心有很多話想說,而且也表達得很直接、明白,甚至毫不保留。「20 30 40」的導演張艾嘉也是個典型的巨蟹座,但是她和王家衛的敘事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,舉凡「阿飛正傳」、「重慶森林」、「花樣年華」和「2046」裡的人物,他們都是話多的很沈默,但是張艾嘉的人物不是這樣,那些人物永遠都在瘋狂地追逐些什麼。
這部電影的主線由三個人物串起,分別是20歲的李心潔,30歲的劉若英和40歲的張艾嘉:懷著歌手夢的年輕女孩、工作感情都瓶頸的未婚女子和生活觸礁的婦人;三段發生在台北各個角落的不同故事,悲喜交織的劇情設計,讓這部電影的層次相當分明。20多歲的人對生活期待與探索,30歲試圖奠定自己的地位,和40歲人生中途的徬徨迷惘,城市裡的三段故事,把台北拍得很「都會」,而不是林正盛、蔡明亮眼中滿滿的破爛房舍、低俗疏離的人際關係,或者如戴立忍在電影裡,想要致力表達的角度:貧窮、絕望和孤寂。

張艾嘉本來就是一個擅長處理怪異題材的演員,她的演出諸如:李行「碧雲天」、楊德昌「光陰的故事」、李安「飲食男女」和畢國智「海南雞飯」,角色性格都相當繁複,而且思考常常超脫常理(特別是「飲食男女」);而她獨有的中性氣質,使得她在眾多女星中,辨識度非常高。所以在她自己的電影中,角色的個性通常不會太單調,生活背景也較一般的設定複雜;也不像一般導演著重於單線敘事,反而喜歡多線操作,加上如周星馳那種無厘頭的幽默感(周星馳自己也是巨蟹座),把巨蟹座的細膩和幽默發揮得很淋漓盡致。她的作品領先同行很多年,即便象徵國片起飛的時間,2008年的魏德聖「海角七號」,依舊沒有張艾嘉的敘事精鍊精彩。
不過「20 30 40」美中不足的是,過多的影視明星,模糊看電影的焦點,加上剪接的不流暢,也造成觀看時的困難,原本以為會嘎然而止的部分,卻繼續說下去,留白的部分不夠,也造成後續的爆發力不張,本來該是很經典的一部傳奇,就因為說得太多,而可惜掉了。但是這部片的定位,應該要被重新檢視,畢竟世界電影中,對女性的關注本來就不夠多,怎麼樣拍出好看的女性電影,同時是週末搭配爆米花的首選和電影系所的必修項目(一言以蔽之,就是雅俗共賞),也是電影人的艱難課題。張艾嘉是個很好的典範,她做到的已經夠多了。

我曾經說過這樣一段玩笑話,如果凱特布蘭琪(Cate Blanchett)是最適合嫁的男人(她飾演的裘德昆恩 Jude Quinn),那麼最適合年輕時代交往,則是憂鬱的才女艾瑪湯普遜(Emma Thompson,作家凱倫艾菲爾 Karen Eiffel);還有小紅莓樂團(The Cranberries)主唱桃樂絲(Dolores O'Riordan)應該要娶回家當壓寨夫人。我曾經在誠品敦南店,見過一次素顏逛街的張艾嘉,我想,她應該可以名列為:「最適合私訂終身的帥氣男孩」才對。
李心潔的那條線太粗糙,很可惜;故事最完整的是劉若英那條線,張艾嘉是表演部分很迷人,但是邏輯有點亂。謝謝引用囉!
回覆刪除